怎么借助深度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?


这封信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,并且在工作中追求卓越。这封信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尔·纽波特(Cal Newport)的观点。

纽波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,他的爷爷、父亲都是博士。他从小就是学霸,大学本科进入到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,博士学位是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的。纽波特从事的研究工作其实是我的本行,研究计算机算法。但或许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,他对社会问题非常有兴趣。纽波特的父亲是一名社会学家,同时也是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公司的高管。纽波特后来写了一本颇有影响力的畅销书,《深度工作》(Deep Work: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),专门谈工作方法这件事。

在一次电视访谈中,纽波特谈到一个问题,讲为什么今天很多年轻人觉得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,为什么无论换多少公司,总是发展不好。纽波特讲,这其实就和深度工作的能力有关。

为什么年轻人会觉得什么职业都不适合自己?

当时在访谈节目上,记者和纽波特谈到现在一种普遍的现象:很多年轻人(35岁以下)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非常迷茫,不断换工作,甚至换专业,但是总觉得在职场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。

这类年轻人通常有三点不满:第一,觉得领导或者单位根本不重视自己;第二,对自己每天干的事情提不起精神来,虽然能完成任务,但好像做得也不算好;第三,即便尝试了很多职业,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。

纽波特讲,这三个问题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,就是深度工作的能力不够,甚至在工作中从来不曾进入到深度工作的状态。

纽波特认为,一个人是否喜欢做一件事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把这件事做得有多好。比如一个中学生,如果数学考得比较好,语文考得比较差,他就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在数学上,而且觉得自己有数学天赋,然后数学就会越学越好,语文就越来越差。

类似地,如果一个孩子网球打得比同龄人好,他慢慢就会觉得打网球就是他的梦想,对于其他不擅长的事情就没什么兴趣。但如果有朝一日,有办法让他足球也踢得很好,甚至相对成绩比网球还要好,他可能就会觉得原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踢足球,而不是网球。

工作也是类似的道理,如果一个人做着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,又得不到外界的肯定,就会形成双重负反馈,他就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件事情,于是就考虑换工作。现在社会上工作的类型很多,机会也比较多,很多年轻人十年之内可以换七八份工作,但没有一份做到专家的水平。

如果做事的心态没有变,换工作也只是重复上一次的结果,兴高采烈地开始,失望地离开。当一个人换了好几份工作后,看看世界上自己能想到的、能干的工作好像已经都尝试了一遍,于是就得出结论,觉得自己什么也不适合,或者最后找一个钱相对多一点的事情凑合干,但总是觉得不满意。

纽波特讲,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,这样的人什么事情都没有干熟。

深度工作是一种怎样的状态?

那些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,会有什么不同呢?纽波特讲,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,能够进入到一种沉浸的状态中。比如一位顶级的吉他手,在练习弹吉他时,甚至会忘记呼吸;当然人一旦憋气就会感到难受,然后我们就会看见吉他手大口喘气。人一旦进入这种忘我的状态,工作的效率可能是一般的10倍到20倍。

我自己对于纽波特这个观点是有体会的。我有时候写书,进入状态后,思如泉涌,一小时能写2000字;但有的时候,心思集中不起来,一小时100字也写不出来。我过去做研究时也有这样的体会,有时候进入状态,睡觉做梦都在想着工作,三天的成果抵得上平时两星期。

纽波特研究了职业的运动员、表演艺术家、科研人员,发现他们在做自己专业的事情时,都会进入这种状态,纽波特把这种状态称为“深度工作”。我记得篮球明星科比有一次在采访中讲,他每次上场比赛前,都在精神上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,脑子里不再想任何其他事情;这时他对队友的态度就是“哥们,这时不要和我说话”。等入定之后,才上场比赛。也就是说,深度工作不只适用于脑力劳动,各种工作都是适用的。

相比之下,有很多人虽然参加工作已经很长时间,但从来不曾进入这种状态。纽波特讲,简单的重复性练习很快就会达到一个天花板,只有投入到忘我的练习之中,人才有可能成为大师。

如何练习深度工作?

那么怎样进行忘我的练习呢?总地来说是要进行系统练习,减少外界的干扰,集中精力不能分神,特别是不要用手机。这里顺便说一句,从2017年开始,纽波特就成为了“数字产品最小化”的倡导者,意思就是鼓励大家尽可能少地使用电子产品。在《深度工作》这本书中,纽波特给出了四个具体的练习方法,我觉得其中有三个最重要,而且很实用,这里分享给你。

第一个方法,要分清浅层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工作内容,每天安排不同的时间做这两种不同的工作。

比如说,看邮件、听新闻、整理工作报表等等,都可以在浅层工作的状态下进行。做这种工作,即使被微信消息或者电话打断了也无妨,甚至带一个耳机听音乐也没有事情。

但还有一些事情是需要深度工作的。比如你是一个计算机工程师,在找一个程序的漏洞,这就需要深度工作了。深度工作时不要被任何事情打断,你可以把每天的时间分为两类,分别做不同的工作。

在大的跨国公司里有很多效率很高的管理者,他们通常有一个特点,就是读邮件和回邮件是不同的时间。读邮件的时间是浅层工作,回邮件的时间是深度工作,因为写邮件是做决策,需要深入思考。比如曾任微软副总裁的陆奇有一个习惯,每天会比所有人更早到办公室,更晚离开,在没人打扰的时候,他就可以做深度工作的事情。

第二个方法,要先衡量你所做的深度工作或者所练习技能的重要性和稀缺性。

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衡量哪项工作或者技能具有稀缺性:通常,老板能用KPI衡量结果的工作都不具有稀缺性,因为KPI的特点就是换一个人照样能完成。有些年轻人换工作的频率特别快,其实也侧面显示出他们做的工作不重要,换个人一样做,他们自己固然看不上这份工作,单位对于他们也无意挽留。

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,练习了一个所有人都有的技能,你的重要性就得不到体现。因此,同样是进行深度工作、深度练习,做什么内容很有讲究。在一个单位里,有两种工作是最重要的,一个是项目中具有创造性的部分,第二个是掌控整个项目的部分。第一部分通常是专业人士、技术专家们的特长,第二个则是管理者的特长。一个人最好通过深度工作侧重练习这两方面的技能。

第三个方法,要和你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。如果你无论多么努力都觉得无法和你的老板共事,可能要考虑换一个组或者换个公司。如果勉强凑合,让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占用你的注意力,甚至影响你的工作内容,那有可能会导致你总是得不到深度工作的机会。

相反,如果你周围有一些可以帮助你进步的同事,你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,还能不断得到关于你工作的客观中肯的反馈。这对于你增强深度工作的能力就是一个正向循环。

为什么“激情”很重要?

此外,纽波特还特别谈到了电子产品对于深度工作能力的伤害,他说的电子产品,既包括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硬件产品,也包括社交媒体这样的互联网服务。尤其是对于知识工作者,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相当宝贵,而过度使用这些电子产品和服务,最终会伤害到知识工作者的竞争力,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
有人会觉得,使用电子产品是社会的大趋势,大家都在用,这的确是事实。可是大部分人每天疲于奔命地工作,仅仅能够维生或者养家糊口,这也是事实。如果你觉得大家都这么做,自己做也无妨,那你能够超出别人获得成功的理由又在哪里呢?纽波特讲,当你觉得大家都这么做,所以我也可以这么做的时候,可能就离实现梦想渐行渐远了。

纽波特在《深度工作》这本书中一直强调两个关键词:“激情”和“稀有技能”。纽波特认为,对于一般人而言,这两个特质最能够帮助你成功。技能的稀缺性这一点我们刚才已经谈到了。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纽波特对于“激情”的看法。

纽波特认为,没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大部分人对于一件事的激情来自于他对这件事的擅长程度。纽波特建议,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时可以尝试多做几种工作,但最多不要超过六七种,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已经足够多了。

重点是,在每一次的尝试中,都要尽可能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,因为只有进入深度工作状态,才有可能产生激情。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只是蜻蜓点水地做一做,那么十年之后,可能你依然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在哪里,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,因为你从来没有体会过工作的激情。

小结

总结一下,这封信我们介绍了《深度工作》这本书的作者纽波特的观点: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,在工作中追求卓越,需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,寻找工作的激情。而要练习深度工作的能力,一个方法是区分浅层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内容,安排专门的时间,避免外界的干扰;另一方面,要选择有稀缺性的工作和技能来练习,并且要和你喜欢的人一起工作,不要勉强凑合。

只有掌握了深度工作的能力,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、适合自己的工作,并且借助深度工作的能力追求卓越、实现梦想。